彗星來的那一夜
導演: | 詹姆士沃德畢基 |
編劇: | 詹姆士沃德畢基 |
影片年份:2013
出 品 國:USA
故事結構分析
非常新奇的一部片,表面上看起來是科幻片,但實質上是恐怖片,一群人要如何逃離一個被彗星創出來的異次元,符合”我要逃出這裡”的恐怖片架構,用一個”薛丁格的貓”就能讓觀眾了解遊戲規則,在觀眾還沒搞清楚邏輯時在接著緊湊的發展,是種強行植入的方法,讓觀眾無法思考正確信。
故事內打破了兩個元素,時間與空間,在不同房子(空間)會有不同的時間,而在房子和房子間就只是一片漆黑,故事裡稱俄羅斯輪盤,你永遠不會知道你前往的下個屋子的時間是過去還是未來。
這個就夠讓我想到哆啦a夢裡的時光機,一個小時的人可以去找兩個小時前的人,而推算下去,同一個空間裡可能就會有十個相同的自己,只不過他們來自不同時間。
但是此電影當中,”過去的人”並不會影響”未來的人”,就是過去的自己如果拿刀捅死自己,那麼未來的自己也不會有事。由此可知空間是平行的,就像平行宇宙一樣,他們不會相互影響,卻也可以互相往來。
藤子不二雄如果有想到這點,依照他對科幻題材的喜愛可能又會畫出另一則長篇來。
所以簡單來說,當彗星劃過地球的時後,故事裡的那棟房子就掉入了一個異次元,而這個異次元內,有N棟相同的房子和相同的人,但是這些房子和人的時間皆是不同的,A房子10點,B房子11點,C房子12點…等等,所以這裡我們就發現了一點,故事裡完全沒有時鐘或手錶,如果有的話而且又功能正確的話就可分辨對方來自哪,而偏偏故事裡唯一的時間標準就是”彗星”,只有彗星是正在進行式。
有了以上規則後一切都容易了,只要讓觀眾理解到他們正困在一個無法逃出的地方,而這個條件到了現代最容易讓觀眾恐慌的方法就是,手機和網路詩去聯繫,接著故事裡的角色也完全不覺得整個社區都沒人走出來查看為什麼斷電,這是很詭異的事。
接著開始讓角色發現有相同的人處在這個異次元,光是這點就可以發展出很多劇情,而整部電影在這個元素也發揮的最多,原因在於我無法相信到底誰是我一開始的夥伴,以及眼前的這個人會不會欺騙我,這個點到最後結局還是一樣在使用。
最後回到現實天亮時,導演的鏡頭其實在刻意營造,眼前的這個人到底是誰的緊張感,看似大家好像都不知道彗星的事,但如果大家跟主角一樣,都是了解彗星帶來的世界,所以才偽裝的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呢? 而故事的最後,女主角有可能是殺了兩人,一人塞在車廂,一人在浴室被殺害,浴室內的卻又留下了戒指,隔天這戒指又出現了,但是浴室內的屍體失蹤了,所以房子內相同的人是會消失的,但是房子外卻又是另一回事了,故事結尾有另一名同樣是女主角的人打電話給男性角色,可能是被塞在車廂的那人,加上屋子外的車和昨晚的狀況是一樣的,車窗被砸壞,所以得知,屋外的情形是會保留下來的,所以被塞在車廂的那人也應該還在車廂內。
影片當中有許多切黑幕的剪接法,讓人覺得被切斷了,時間空間的延續性被斷層了,觀眾感到強烈的剪接感,而這種時間的斷層也會讓觀眾感覺到恐懼,因為在影片中,觀眾能掌握到的”時間”,是僅存的安全感之一。
另一部影片《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一樣也是都在一個地點,只有對話的電影,但是一樣廣受好評,這兩部影片的共同點都是結合了科幻,而科幻說服人的方法就是人類恐懼的未知